避免执着于睡眠时长的误区

谁规定睡觉要睡够8个小时?谁又能够确定一晚上做多少梦才叫深睡眠?谁敢说只有一觉到天亮才是高质量睡眠?谁又能断言躺下后多少时间入眠就算失眠?人生下来就有美丑贵贱,每个人的身体各各不同,各人的睡眠情况也都有不同,千万不要被“砖家”误导。何必半夜起来看表,何必起床后计算睡觉时间,能睡多少算多少,能睡咋样就咋样,请记住,算计你的睡眠绝不能帮助你入睡,只会增加你的心里负担。你对你的睡眠越是在乎,你的心理负担就越重,你就越容易失眠。

节选自《案例7780》

ACT睡眠公社的统计显示,成功失眠自救的朋友中41%提及自己曾经陷入“过高睡眠预期和强迫睡觉行为”的误区,对睡眠时长的过高要求便是典型特征。

避免执着于睡眠时长的误区
 【统计分析】如何睡个好觉?140个失眠自救者有话说

一个人每天到底睡多长时间最好?相信多数人第一反应是8小时。站在ACT睡眠公社的理念而言,我们需要更加辩证的看待睡眠时长问题。

每个人的睡眠时长都有个体差异

文章《关于生物节律和神经递质》已经提及,2017年诺贝奖生理学奖授予Jeffrey C. Hall, Michael Rosbash 和 Michael W. Young,因为他们发现了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其中一条对失眠朋友的启发便是:因为变异的原因,每个人的昼夜节律是不同的。

8小时只是多数机构给出的一个建议平均值,并非铁板一块,就像俗语讲的“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睡眠。所以我们无论是名人传记里,或者日常生活里会发现这样一种人,好像他们天生不需要太多睡眠,每天睡五六个小时依然活力四射。因此像英国睡眠学校(The Sleep School)的创办人盖·梅多斯博士便认为人们的睡眠时间在4-10小时都是合理的范围。

同时,现代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睡眠是呈现睡眠周期的,睡的好与不好并不简单取决于时长 ,而是整个睡眠周期的状态。

睡眠周期的启发:睡得长不代表睡得好

避免执着于睡眠时长的误区
睡眠周期

我们的睡眠从入睡到觉醒一般为4到6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五个不同的睡眠阶段组成,分别是:入睡期、浅睡期、熟睡期、深睡期、快速眼动期,经历这五个阶段所需的时间通常为90-120分钟,每个人各有不同,稍有差异。

1. 入睡期(阶段1)是睡眠的开始,昏昏欲睡的感觉,易清醒就属于这一阶段。

2. 浅睡期(阶段2)我们的心率和体温出现下降,真正进入睡眠,但此时如果有人髙喊我们的名字或者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依然会被迅速唤醒。 

3. 熟睡期和深睡期(阶段3和阶段4),在这个阶段,别人得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把你吵醒,醒来时会晕头转向、糊里糊涂,在每晚的睡眠时间中,深睡眠能占20%左右。

4. 快速眼动期(阶段5),在这个阶段,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现象,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容易惊醒。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会报告说正在做梦。

当我们经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之后再醒来,要比我们在之前五个阶段醒来要更容易清醒,更加有精神。一般我们午睡要求在1:30之前,30分钟内完成,其实也是希望我们在前两个阶段醒来,因为从深睡眠中醒来可能会更加困倦。

作者为知乎“李玉龙”

留心的朋友结合自己的经验便能发现:有的时候睡了很久,白天还是感觉疲惫或者哈欠连天;而有的时候可能只睡了很少的时间第二天还很精神。从睡眠周期的角度来看,有时即便睡的长但深睡眠占比少依然会哈欠连天;有时即便睡眠时间短但是深睡眠的占比较高,依然可以比较精神。再比如,有时虽然睡的长,但是在五个半周期的时候醒来,因为不是完整的睡眠周期,依然困倦;有时睡的虽然短,但是在完整的4个周期后醒来,依然可以有好的精力状态。总之,睡眠时长并不绝对代表着睡眠质量,不需要执着于睡眠时间必须是多少。

不存在连续彻夜不眠的人

有的朋友会着急的说:我不单是睡的少,而且是连续的彻夜不眠,可怎么办哪。实际上并不真存在连续彻夜不眠的人,如果我们去医院做睡眠检查(如多导睡眠图检查),就会发现无论我们感觉自己睡的多不好,其实都获得了部分的深睡眠和浅睡眠。医生也会告诉我们这是一种被称为“睡眠感缺失”的现象,通俗点说就是我们实际睡了而我们误以为自己没睡。文章《避免认为自己整夜没睡的误区》将进一步探讨。

无论睡多睡少,都接受它

无论睡多睡少,都需要像文章《我们如何走出失眠的恶性循环》所讲述的,顺其自然的接受它,继续拥抱生活,该工作工作该娱乐娱乐该社交社交该兴趣兴趣。相反,执着于一定要睡多久的想法本质上是抵抗和挣扎失眠的不良心态,加上持续达不到期望睡眠时长的负面刺激下,会更大概率导致恶性循环。

更多“误区篇”文章: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4361

(0)

相关推荐

联络微信
联络微信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