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斗或逃跑反应

一般而言,当一个人面临害怕、恐惧或者威胁等情况时,会有“战”或“逃”的两种反应,也就是说,我们的身体会针对眼前情势,快速作出恰当的生理反应,选择区攻击或者逃离这个具有威胁性的情境。

植物神经中的交感神经,只要进入作用状态,就会消耗能量,而造成这些能量消耗的生理反应,就是“战逃反应”。等到紧急状况解除后,植物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便会发挥作用,缓解各器官的紧张状态,停止能量的消耗。副交感神经的作用主要涉及与能量保存有关的过程,所以我们把副交感神经系统称为“休息安眠系统”。

许多女生看到蟑螂的第一反应就是大声尖叫,男孩就算不害怕,但乍见这种居家害虫,还是免不了倒吸一口气。接下来,就让我们利用蟑螂来举例(你也可以把蟑螂换成任何一种令你害怕、讨厌的动物),解释在“战或逃反应”中,交感神经将如何发挥作用。

请想象以下画面:下班后回到温暖的家中,吃完晚餐正翘着二郎腿,舒舒服服地窝在沙发里,看着喜爱的电视节目,释放着一天的疲劳。没想到就在此时,从眼角余光发现有一个小黑影,带着亮亮的翅膀,出现在墙角!没错,就是它,讨人厌的蟑螂。霎时间,周遭一切似乎瞬间凝结,专注力变得无比集中,电视上播映的节目或歌曲,再也看不清楚、听不仔细,全部的注意力只放在那只可恶的蟑螂身上。此时,瞳孔也会不自觉地放大, 好让人可以紧紧盯着目标物,判断它下一步会往哪里走。当然,心跳也一定会加速,以利于循环;呼吸同时跟着加快加深,以便吸入更多的氧气;肌肉则呈现紧绷状态,以备随时动作。至于最后要选择跟蟑螂搏斗,还是立刻拔腿就跑,就是大脑负责思考的工作了。这些瞳孔放大、心跳加速、呼吸加深、肌肉紧绷等自动形成的生理现象,全部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战斗”或是“逃跑”的反应作准备,因而被称为“战或逃反应”。最后,不论你是准备右手拿拖鞋、左手拿纸巾,非打得蟑螂开膛破肚不可,还是打算遵循眼不见为净的生活哲学,来个溜之大吉,把客厅留给那只可怕的生物。在做完“杀死它”或者“逃离现场”的动作之后,交感神经的任务便算完成,警报解除后,负责休息安眠的副交感神经系统便开始发挥作用,释放刚才的紧绷,让你的身体得以喘息。

作者为知乎“自律神经”

上面这篇科普文章以“蟑螂”为例生动形象描述了“战逃反应”发生的过程以及我们的身心感受。

“战逃反应”是有价值的生物本能

首先,这是一种有价值的生物本能,让我们得以在充满风险的不确定环境中得以存活。想象一下数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身处狮虎豹狼的险恶环境求生,茂密的森林或草原上充满着未知的威胁,所以一旦风吹草动我们的祖先就需要进入警觉的“战逃”状态:如果对方弱小则准备战斗以保护自己的食物,如果对方强大则逃跑以保存自己的性命。

“语言”和“想象力”成为战逃反应的新触发源

其次,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我们的“语言”和“想象力”替代了狮虎豺狼,成为了“战逃反应”新的触发源。现代社会,我们有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有武装到牙齿的冷热武器,所以狮虎豺狼已经沦为动物园的观赏品而失去了威胁。然而,随着我们语言能力、想象能力的不断发展,我们会越来越善于“编织故事”。我们把蛮正常的“睡不着”的状态完美的编织成了一部经典恐怖故事,塑造了一只名叫“失眠”的怪兽,反复的刺激着我们的交感神经,具体将在文章《接纳和允许失眠存在》阐述。

脑海里的失眠“怪兽”反复刺激着交感神经

如果我们把科普文章的蟑螂替换为“失眠”,基本就是失眠如何触发我们战逃反应的特写了。不同的地方在于,蟑螂并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眼皮下,而我们塑造的失眠怪兽却可以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脑海中,反复的刺激我们的交感神经,反复的使我们进入战逃状态,造成神经系统处于持续紧绷的状态。长此以往,便会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之中,以及出现文章《关于植物神经系统》所介绍的“植物神经紊乱”问题。

更多“科普篇”文章: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5165

(0)

相关推荐

联络微信
联络微信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