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情绪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我们的大脑都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细胞并没有差别,但是同样出现睡不着时,为什么有的人会陷入失眠的恶性循环而有的不会呢?当我们陷入恶性循环长期失眠后,我们的脑细胞会坏掉么,我们的神经系统还能恢复么?答案是肯定的。脑细胞不会坏掉,神经系统也能恢复。这牵涉到心理学中的“情绪ABC理论”和脑科学中的“神经可塑性”。

科普资料(一)

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摘自百度百科

科普资料(二)

神经可塑性是近期的发现,过去的科学家往往认为在婴儿关键期后,大脑结构往往不发生变化。大脑有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构成,这些细胞互相连接,通过加强或削弱这些连接,大脑的结构可以发生改变。

摘自百度百科

我们以生活中有人怕狗有人不怕狗的这个现象来举例:

关于情绪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从ABC理论来看,狗是刺激事件A,情绪和行为则是结果C,也就是事件A会带来两种结果:C1是害怕,C2是不害怕。而产生C1和C2两种差别的关键在于中间有个B因素,也就是对狗的看法:一种是看法B1认为狗有攻击性有危险;一种是看法是B2认为狗是朋友不危险。

所以同样是看到狗:1、认为狗有攻击性的人就会怕狗;2、认为狗是朋友的人就不怕狗。也就是从A->B1->C1和从A->B2->C2的两种不同路径。

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反复强化训练,最后则会带来大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是有差别的,也就是每个人的神经通路是不同的,其实这就是“神经可塑性”的表现。

关于情绪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所以当我们处在睡不着这个事件A时:

关于情绪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我们可以是看法B1,也就是认为失眠危害巨大,那么接着就会产生C1的结果,也就是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我们也可以是看法B2,也就是认为失眠没什么大不了,那么就会产生C2的结果,也就是比较平静的心里状态。如果我们持有的是B1看法,也就是失眠危害巨大,从A->B1->C1这个链条日复一日的强化后,我们的大脑就会建立起害怕和焦虑失眠这条神经通路

看到这里大家会发现,我们长期恐惧或者焦虑失眠,并不是我们的大脑神经细胞本身坏掉了,更多是我们的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方式出现问题,或者说是神经通路存在问题。

幸运的是,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是可改变的,也就是神经通路是具有可塑性的,是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来重建的。就好比一个人不会弹钢琴,但是可以通过反复训练获得熟练演奏这条神经通路的。

关于情绪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

对于容易焦虑失眠的朋友,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来重塑害怕和焦虑失眠的神经通路的。当我们大脑建立起“不害怕,不焦虑”的新神经通路,睡不着时便不会给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出“我有危险”的紧张信号,最终植物神经紊乱的问题也能自然化解。

ABC理论和神经可塑性介绍视频

更多“科普篇”文章:

ACT睡眠公社研究文章。创作者:老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uimian.net.cn/7056

(1)

相关推荐

联络微信
联络微信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返回顶部